2025-04-02
國務院 聚焦國防系列演講(十)國際軍工產業鏈重組:台灣國防經濟的機會與方向
【國際事務學院訊】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化,國際軍工產業鏈正逐步重組,為台灣的國防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針對此議題,本次演講邀請到在國防安全研究院擔任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的蘇紫雲博士。蘇所長認為,目前全球國防預算總額高達 2.2 兆美元,其中軍備投資約 7,000 億美元,顯示出國際軍事科技發展與產業升級的強烈需求。
從軍備投資方面觀察,蘇所長指出國防預算的配置依循「333 原則」,即人員維持、作業維持與軍備投資等三項。而在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國防大國的預算結構與國防計畫皆顯示出軍備投資高占比的背景下,各國皆加速推進高科技軍事裝備的研發與部署,確保國防安全與科技優勢。
同樣面臨大國威脅的烏克蘭與台灣,後者在軍事科技產業中更具發展的契機。蘇所長首先指出台灣位於全球重要航運樞紐的地緣戰略要道,約 26% 的全球海運資源需要經過台灣周邊海域,此對於印太區域的安全與經濟穩定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第二,台灣的戰場樣態、地理環境、技術需求與防衛策略均與烏克蘭有所不同;第三,印太區域的戰略合作已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台灣及其周邊區域在印太共同安全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蘇所長指出,軍事層面固然有其經濟考慮,然而政治是經濟的上層構築,政治問題影響軍事決策,而軍事需求亦反映政治現實。
就台美中三方關係而言,中國的軍事戰略目標在於維持並擴大其海權優勢。近年來,中國積極強化海軍與導彈防禦系統,提升區域內的軍事影響力。另一方面,台美在軍事科技合作方面持續深化,而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疑慮亦影響全球軍工科技產業鏈的布局。如何在此趨勢下提升台灣的戰略價值,成為未來政策規劃的核心議題。
蘇所長亦提及,其實美國許多軍事科技的關鍵應用來自台灣企業,而不僅僅台積電對此有所貢獻,在先進封裝技術與半導體供應鏈方面,台灣的科技廠商在全球軍工業體系中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後,蘇所長提到面對全球軍工產業鏈重組,台灣需要克服文化與技術的溝通障礙,確保武器與軍事科技的互通性,同時積極制定軍事科技發展法規。國防經濟政策,如「國艦國造」,不僅能帶動就業,亦可提升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此外,雖然台灣在無人機與虛擬模擬技術領域已居於領先地位,惟台灣在科技業上的系統整合層面仍需強化,以打造更完整的國防科技產業鏈,確保自身在全球軍工產業鏈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國際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