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最新公告

::: :::
日期:2024-04-30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今日(4/30)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徐遵慈主任至本學程演講,借重其豐富的研究經驗向學程同學分享台灣與東協的經貿合作歷程,以及目前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徐主任首先講解台灣與東協國家的商業互動歷程,她提到台灣與東協國家之間的商業往來已有超過40年的歷史,在1960年代台灣施行出口擴張政策,開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往來;1980年代許多台商開始赴東南亞投資設廠,更加強化雙方的經貿連結;到了1990年代,時任李登輝總統實施「南向政策」,使東南亞國家成為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而在這個階段台灣也開始引進外籍移工來彌補台灣的勞動力需求;至於近年由於雙方已有深厚的貿易基礎,我國正積極與東南亞國家協商經濟合作協定(ECA),目前已成功與新加坡簽訂經濟夥伴協定。

 

徐主任提到,我國最初赴東南亞投資的產業有幾項特色,大多為製造業、出口導向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有這些公司先試水溫,進而帶動科技服務、大型國內企業到東南亞投資。而台灣對東南亞投資的動機主要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在1980年受到台幣貶值以及台灣勞動力不足的影響,許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開始赴東南亞投資,希望藉由東南亞較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人事成本;到了1990年代,因應「南向政策」的鼓吹,科技與服務產業也開始赴東南亞投資;到了2000年代,受惠於東協成功整合,提升台灣企業投資的意願;而近年來,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我國許多企業將投資地點轉往東協國家,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徐主任提到,我國在施行「新南向政策」前,有高達7成的投資在中國大陸,不過在實施新南向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戰爆發後,我國投資的重心已轉往東南亞,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東協國家占我國對外投資將近4成,而中國僅剩不到兩成,顯示我國近年來對外投資結構的變化。

 

綜觀東協近年外國投資的結構,由於中國不再是穩定的投資設廠地點,許多企業都減少對中國的投資,而越南成為這些企業在撤出中國後熱門的投資地點,根據美國的貿易資料顯示,越南在中美貿易戰後對美國的貿易入超大幅提升,在2023年成為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國,顯示越南在國際投資的角色日漸重要,原因是越南的投資發展相當均衡,南部為勞力密集型產業外資聚集的地點,如紡織、製鞋廠,北部則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重鎮,許多ICT、電子廠都前往投資,因此越南能夠吸引不同種類的外資前往設廠。而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也朝向多點化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主要聚集於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地,泰國、星馬則是多數台灣科技廠商投資的地點,如新加坡是半導體商投資的重要基地、泰國與印尼吸引許多電動車相關的廠商投資。

 

最後,徐主任講解近年來我國與東協經貿合作關係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她提到,越南雖然為熱門的投資地點,但也出現許多隱憂,如前陣子的排華運動讓許多我國企業受到影響,大量的外國投資進駐越南也使越南的勞動力無法負荷,赴越南投資的廠商可能面臨勞動力缺乏的風險。另一方面,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近年大幅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設廠,投資高達68億美元,使台灣的投資重心可能從東南亞逐漸轉向美國,不過其他半導體廠商如力積電(PSMC)、聯華電子(UMC)仍有在東南亞設廠的計畫。最後,台灣目前難以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組織,如CPTPP,而即便增加與東南亞的投資,也很難與東南亞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使我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投資仍須面對較高的貿易壁壘,不過透過對外投資,也能夠提升我國在東亞區域供應鏈的重要性,提升未來簽訂FTA的籌碼。

 

徐主任在演講中透過豐富的數據呈現我國與東協投資發展的變化,也藉由其長年的研究經歷向同學講解我國半導體產業近年的投資計劃,讓現場同學受益良多。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