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最新公告

::: :::
日期:2024-04-09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於4/2邀請UCLouvain Saint-Louis Brussel 短期訪問學者Benjamin Peeters蒞臨學程課堂演講,介紹亞洲的經濟崛起。在課堂中,Dr. Peeters引用許多數據作為佐證來講述亞洲經濟的成長,他提到,在二戰結束後,當時各國的工業化程度可分為三個類別,最頂端的是傳統的西方強權,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從工業革命就在進行,基礎設施可以說是相當完善,因此也具有較佳的經濟表現,其次是正在崛起的經濟體,如亞洲四小龍,這些國家在戰後積極發展基礎建設,並制定貿易政策促進出口、降低進口,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的經濟表現,最後則是基礎設施及工業化尚未發展完善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也大多低於全球平均。

 

Dr. Peeters結合核心邊陲理論以及經濟數據來比較各區域國家的經濟水平,發現由於國際分工的架構已定型,使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在1960年代與2010年呈現高度相關,富有的國家持續富有,貧窮的國家持續貧窮,經濟水平最佳的國家集中於歐洲與北美,具有大量的資本聚集,其次依序是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這些區域的國家在國際分工的角色大多以初階代工為主,值得一提的是,亞洲雖然經濟水平僅優於非洲,尤其在東南亞不僅貧窮也缺乏基礎建設與都市化的發展,但這並不代表亞洲整體貧窮,在東亞許多國家在這段期間藉由強大的經濟成長改變在國際分工架構的角色,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亞洲四小龍等,不僅脫離貧窮,整體經濟水平也持續提升,吸引外國資金的投入。

 

為何亞洲能夠有大幅度的經濟成長,Dr. Peeters認為,與國家經濟發展的計畫有關,細究日本、台灣、韓國的共通點,這些國家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二戰前就進行完善的基礎建設,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此外,這些國家的資源稀缺,因此對外貿易十分頻繁,另一方面,政府也制訂完善的教育制度,為國家培育人才,成為促成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能,最後政府制訂的經濟計畫也至關重要,重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投注研發資金,促使東亞地區成為專利申請最多的地區,這些都是促成東亞經濟能夠起飛的關鍵因素,相較之下,拉丁美洲雖然整體經濟水平優於亞洲,但受到過去殖民統治的影響,產業發展過於單一,因此經濟起伏較大,此外,拉丁美洲的產業大多是農業或工業,缺乏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較難吸引外國投資,因此經濟成長相較亞洲緩慢。

 

Dr. Peeters 也提到,日本是帶領東亞經濟成長的關鍵角色,他引用「雁型理論」(flying geese medel)來解釋東亞經濟成長的進程。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是區域中唯一落實工業化的國家,因而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透過自身的經濟影響力帶動周邊亞洲四小龍的崛起,而當這些國家的經濟都逐漸成熟時,就會產生外溢現象,將廠房對外投資到東南亞地區來尋求更低的人力成本,進而帶動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至於為何不是由中國擔任此角色,Dr. Peeters認為,中國缺乏市場經濟、法治結構,都市化、工業化也並未落實完善,且中國雖然經濟體龐大,但是以龐大的勞動力作為基礎,市場主要是以初級產業為主,不具有經濟發展前景,也缺乏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此外,中國的國際貿易並不興盛,僅占全國GDP不到1%。相對來說,日本在過去明治維新建立工業化的基礎,相比中國較有產業前景,同時具有充足的基礎建設。政策面利用「最有效率規模」(MES)進行經濟規劃,發展高科技產業,同時實施保護主義透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此外也增強對外出口,國際貿易興盛,這都是帶領日本成為區域經濟霸權的原因,不過中國在近年來開放市場經濟後的經濟發展也不容小覷,未來日本和中國的競爭關係將會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