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務學院訊】
蒙田研究所是法國重要智庫,國際關係領域研究享譽全球,Mathieu Duchâtel為該智庫國際關係研究主任,尤對歐中關係、經濟安全等議題有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本次演講主題為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與歐中關係,Dr. Duchâtel特別就近期川普再度執政後快速變化的大西洋夥伴關係提出觀察。
Dr. Duchâtel首先就歐中關係近十年的發展進行回顧,指出雙邊熱絡的經貿合作關係如何在2016年前後出現轉變,並在近兩年出現全新的論述。歐盟曾期望深化經貿關係能促進與中國價值觀的融合,但2016年之後發現,此種模式的差異沒有趨近的可能,促使歐盟在合作與競爭間尋求平衡。特別是在氣候變遷與潔淨科技領域,歐盟希望與中國合作,但在治理模式上仍存在根本競爭。COVID-19疫情後,歐盟開始檢視供應鏈韌性。 2023年6月,歐盟公布經濟安全戰略,涵蓋技術外流管理、供應鏈韌性、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經濟依賴武器化及產業再工業化(如潔淨科技)等多個面向。歐盟新任貿易與經濟安全專員馬羅斯·塞夫科維奇(Maroš Šefčovič)於2024年9月強調,經濟安全已成為核心政策,並主張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化」(de-risking)而非「脫鉤」(decoupling),強調「互惠」原則(reciprocity)。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5年初表示,歐盟需更全面地調整對中國的經貿關係,以維護經濟安全。此外,歐盟推出一系列經濟安全工具,包括出口管制、外國投資審查、反補貼規範、國際採購工具、反脅迫工具、歐盟晶片法案及關鍵原料法,旨在強化經濟安全。
數據顯示,歐中經貿關係依舊緊密,2023年歐中雙邊貿易每日達2.3億歐元,中國對歐盟的投資存量也不斷上升,並在今年首度超過歐盟對中國的投資存量,中國在歐盟的直接創建投資(即greenfield investment綠地投資),尤其是電動車(EV)產業已占主導地位。自2023年歐盟宣布針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2024年做出報告並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此舉引發中國對歐盟特定產品如豬肉、乳製品和白蘭地祭出反傾銷措施(anti-dumping)作為反制。過程中歐盟會員國採取不同立場,如德國擔憂關稅可能引發貿易戰,而義大利則持較中立的立場,顯示出歐盟多層次治理下擬定共同對中政策的挑戰。最後Dr. Duchâtel提到近期大西洋夥伴關係轉變。美國在拜登政府執政下,與歐盟合作建立「美歐貿易與技術委員會」(TTC)作為保護經濟安全的新機制,然以目前新川普政府的對歐政策,過去大西洋盟友合作維護經濟安全的努力恐付之一炬。
有與會者提問俄烏戰爭是否會使歐盟被牽制,而無法強化經濟安全?而Dr. Duchâtel 回應若德國真有意提升國防能力,勢必增加國防預算,這將確保歐盟能阻止俄羅斯攻擊北約成員國。若美國減少對歐盟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關注,歐盟可能降低對印太戰略的優先性,但政策變動不太可能由德國或法國主導,畢竟這兩國是歐盟的領導國家。
講座最後,Dr. Duchâtel 總結,歐盟正積極平衡貿易與投資關係,並強化防禦性策略,而中國則試圖利用歐盟內部的經濟脆弱性,使其在對中關係及跨太平洋合作上保持中立。歐盟執委會是推動經濟安全政策的關鍵角色,而歐盟在印太基礎建設計畫中的角色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