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國務院歐盟學程主任蘇卓馨老師於2025年10月7日下午,邀請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兼政治組組長Lukas Gajdos先生蒞臨「區域研究─歐盟國際關係研究」課堂演講,與政大師生介紹歐盟與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的戰略夥伴關係。Lukas Gajdos先生擁有豐富的外交實務經驗。他原為斯洛伐克外交官,而後服務於歐盟對外行動部,2020年到2024年則被派駐印尼以深化歐盟與東協之關係。
Gajdos副處長首先為同學們介紹歐盟與東協的異同,以幫助同學們了解歐盟與東協的合作基礎。「歐盟與東協是世上最成功的兩個區域整合項目,因此,歐盟與東協是自然而然的夥伴,我們交換經驗並提升區域間的交流。」副處長如此評價歐盟-東協關係。事實上,歐盟與東協有兩大不同之處。首先是不同的組織架構:東協是以秘書處為中心進行行政事務運作;而歐盟則由執委會、部長會議、歐洲議會等不同組織協力推動政務。再者,主權議題上兩個區域組織也有不同的應用。東協各國將主權緊握手中,而東協也予以尊重;相較之下,歐盟各會員國讓渡出較多主權,以方便歐盟進行集體行動,例如讓歐盟代表各會員國與他國訂定自貿協定。
雖有不同之處,但兩者的共通點卻更多。歐盟與東協都享有高度多元性─其成員國由不同宗教與種族組成,彼此的經濟程度與政治制度也不同。但這兩個區域組織都相信區域整合是區域繁榮與和平的關鍵,且願意遵守規則導向的國際秩序和多邊主義、奉行國際法並支持自由貿易。正因為這些相似之處,歐盟與東協自1970年代末期就不斷接觸與對話,2020年則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2022年更是在布魯塞爾舉辦首次領袖高峰會,並在同年簽訂<<歐盟-東協全面空運協定>>(ASEAN-EU Comprehensive Air Transport Agreement),讓雙邊往來更加容易。
隨著全球地緣挑戰的增加與美中競爭加劇,歐盟-東協關係不再只著重於貿易。東協的不結盟運動行之有年,現今則在美中兩大國的角力之下選擇避險,因此東協需要與更多的國家來往以平衡在東南亞的各方勢力,而歐盟則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夥伴之一。就此基礎,再搭配歐盟於2021年推出的「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雙邊發展出更多連結,合作議題從貿易延伸到數位經濟、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以及人才培育,例如「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和「歐洲綠色團隊倡議」(The Green Team Europe Initiative)。面對隨後而來的疫情,歐盟也透過出口BioNTech等藥廠製造的疫苗,與東協展開疫苗外交,成功在疫情期間深化雙邊關係。
不過歐盟-東協關係並非始終一帆風順,雙方的交流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方面是歐盟在印太的安全議題上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另外在貿易方面,歐盟與東協簽訂區域間自由貿易協定方式自然是雙方域努力的方向,然而目前兩區域在自由貿易規範的標準上仍存有差異,除了消除關稅貿易障礙,歐盟亦希望在永續發展方面提供對環境或勞工權益等多一些的保護。考慮到東協會員國對主權的掌握與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在整個東協區域談高標準貿易規範仍有難度,歐盟目前採取策略還是先與與個別會員國簽約。不過,在演講的結尾他樂觀地說:「這正是雙邊必須持續對話的原因,這樣我們才能交換意見並確認彼此的認知。」Gajdos副處長的這番話不僅適用於歐盟-東協關係,也鼓勵同學們日後從事外交工作時,縱然面對認知歧異較大的對象,也要秉持開闊的心胸進行交流。
隨著演講結束,來到了同學們最期待的QA時間。Gajdos副處長就東協在美中競爭的角色、東協不干涉原則的具體實現與東協共同貨幣之創立等重要議題與同學們交換意見,並分享他近年來的駐外經驗。本次演說,底下同學皆收穫滿滿,學習了更多歐盟與東協的相關知識。